西城谕 > 其他类型 > 重生:我的80年代 > 第594章 古玩业现状

第594章 古玩业现状(1 / 2)

第594章 古玩业现状

京城的古玩市场自来有个传统,古玩生意混合在日用旧货买卖之中。

饶是以后闻名遐迩的潘家园,全名也称作“潘家园旧货市场。”

是的,以后。

这年头,潘家园市场还不存在。

李建昆此刻站在东三环的一处立交桥底下,往左是潘家园,现在还是一片荒地,寥无人烟;往右叫沙板庄,同样杂草丛生,不过艳阳高照下,里面人头躜动,气氛喧嚣。

小王杵在旁边,作为专业人士,向他科普起京城古玩的发展和市场变迁史。

70年代前,京城还没有古玩这个概念。

到70年代末,位于天坛隔壁的龙潭公园,率先形成规模不小的鸟市,其间除了卖鸟之外,也开始卖老鸟笼、老笼抓和老鸟杠等。

一些清代和民国的精品鸟食罐,备受追捧。小王说一位老爷子告诉他,当时一只乾隆青花鸟食罐曾卖出过五十元的高价,买主是港城人。京城老百姓自此有了古玩的概念,并很含糊地认识到其具备一定价值。

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,古玩生意从农村兴起。

其中有一幕,李建昆和小王曾在地安门附近见识过:京郊等地的农民,用自行车驮上两只大筐,装着十里八乡收来的老瓷器,十辆八辆结队,半夜出发,往地安门、虎坊桥等文物商店送货。

车队来得早,文物商店还没开门,门口排起长队。在队伍旁边,常能看见几个城里人,与农民搭讪、闲聊。这是京城玩古玩的先行者。

当时文物商店收货,出价很低,一对“三百件”瓷瓶在几元至十几元不等,收购条件也十分苛刻,稍有伤残,就会拒收。门外的先行者则伺机过来谈价,将农民卖不出去的货截留下来。

所谓的“追大筐”时代。

属于京城古玩市场的“史前期”。

其后越来越多人嗅到古玩的价值——多半人未必明白古玩的升值空间,只是清楚现在有价值,市场上不缺买主。于是,随着古玩的交易量攀升,京城逐渐形成几个古玩市场,它们掺杂在虫鸟旧货之中,有些与小食菜摊为邻。

条件所迫是一个因素,同时也有种打掩护的意思。

事实上多年以来,古玩的买与卖,始终处在一种非法与合法纠结不清的境况之中。

所以常能看见摆摊卖古玩的人,在地上铺一块布,上面摆几样东西,一有风吹草动,将布的四角一抓,提起来便跑。

这属于京城古玩的“开拓期”。

而眼下,则进入了另一个阶段——发展期。

近年由于古玩市场愈发火爆,管理介入明显,京城的古玩商突然来了一次“十字军东征”,几乎是集体向东,迁移到朝阳的沙板庄。

正是当下李建昆眺望的地方。

这片长满杂草的荒地,即以后京城古玩城的原址。

这前后,距离沙板庄西北一箭之地的一片土坡上,也出现了一个市场,它就是以后潘家园市场的前身。

据小王介绍,过来的不仅有本地古玩商,还有不少外地人。他们提着筐,背着麻袋,多半逢周日前来摆摊。这么多人参与,市场规模很快发展起来。

两大市场遥相呼应,标志着京城古玩市场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。同时,监管部门也从一味查抄,变成因势利导,基本承认了市场的合法性。

“简而言之,古玩的黄金时代要来了!”

王山河单手叉腰,另一只手指向沙板庄的方向,意气风发。

“要来不是还没来么?相信我,乱世黄金盛世古董,只要天下太平,越往后古玩的价值会越高,正儿八经的精品你可别给卖了。”

平心而论,李建昆现在一点也不想卖古玩,只想当收货郎。

奈何山河说的开间铺子,方便淘货的话确实有些道理。

“放心吧,你舍得我也舍不得呀。”

“关键咱俩的标准只怕不一样。”

“你啥标准?”

“清朝以前的都不卖。”

小王:“……”

那干个粑粑!

他就没有收过清朝以后的玩意。甚至清朝的都不多,除非是大家出品,或者宫里的物件。

这个标准真需要好好唠唠,两人一边谈论,一边向沙板庄里面走去。

这里是真的荒,李建昆都没有想到,距离朝阳中心街区才几步路,竟然会有这么荒凉的地方。

肆意生长的杂草中间,有条黄土路,纯粹是人为踩踏出来的。通过这段路后,有一片相对平坦的地势,上面人流如织。

此地正是沙板庄古玩市场,西北方向还有一片平坦地势,其上同样人来人往,那是后起的市场。

之所以没有集中在一处,权因为这边的地皮不够。

两片市场中间,有一些低矮的民宅。

有实力的古董商已经搬进去,改摊为店,不过真有实力的人并不多。

王山河的目标正是这些民宅,他自然不是第一次来,属于这边的常客。

李建昆四下打量,入目所及,随处可见席地摆置的摊位,讲究点的,多为卖字画的,摆一张简易桌台。

眼帘里到

最新小说: 二婚嫁给顶级豪门太子爷 小祖宗退婚后,禁欲大佬急疯了 火影之无限自杀 绝世唐门之龙熊斗罗 通天法师 半妆江山半为君 仙官有令 开局穿越荒野,我御兽求生 最穷英超球星,全网求坑钱 我家恋爱选项不对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