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城谕 > 其他类型 > 重生:我的80年代 > 第595章 原来是个团伙

第595章 原来是个团伙(1 / 2)

第595章 原来是个团伙

李建昆不是第一次过来清华,毕竟这么近,与北大俩隔壁。

单从环境上来讲,80年代的清华与北大相比,实在乏善可陈,标志性的能体现出“中西文化,荟萃一堂”特点的建筑,仅有寥寥几处。

二者在历史底蕴上,终究相去甚远。

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,上承太学正统,下立大学祖庭,既是中华文脉和教育传统的传承者,也标志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。选址以皇家园林为根基,颇为讲究。

而清华的建立,可以说是无奈之举。

许多人或许并不知道,清华的前身为清政府的游美学务处,也就是说,是一个专业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机构。

这个机构的由来,要从庚子赔款之后说起,彼时清政府赔偿了骇人听闻的4.5亿两白银,漂亮国突然表示赔偿的太多,可以退一点,用于办学。

您要是以为他们良心发现,那可大错特错了。

首先,是他们自己将“应赔金额”虚高了两倍多,被驻美公使梁诚发现。

梁诚深知被列强吃进去的利益,再想要回来根本不可能。于是提出一个“退款办学”的折中之计。他算准漂亮国当时亟需竖立自己的正义形象的软肋,同时也会让漂亮国政府认为:可以趁机潜移默化地改善我国知识分子对漂亮国的印象。

事实证明,梁诚的计策凑效了。

1906年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,给漂亮国总统的《备忘录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,控制这个国家的发展——这就是说,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这个国家领导层的方式。”

是的,漂亮国同意把虚高的“应赔金额”退回,用于办学。

随后各种插手,弄出了一个游美学务处,附设游美肄业馆。1911年4月,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,同年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。

说来好笑,后世有一种“清华是漂亮国捐建”的说法,甚嚣尘上,也不知是哪些人在散播。

时值晌午,阳光明媚。

近春园的水岸畔,李建昆和一个戴铁框眼镜的青年人,并肩而行。京城的早春或许还有一阵儿,这里的草木仍然呈一副凋败之相,与朱先生《荷兰月色》中的记载大相径庭。

不过也好,游人稀疏。

有些话说起来不必遮遮掩掩。

这个二十七八岁的瘦削青年,正是中关村科技大楼那边BP机项目的研发人,丁伦。年前李建昆就想会会他,当时不赶趟,正值寒假,老家中原的他回家过年了。

“陈教授说,你搞那个项目,是为了攒钱自费留学。你们清华的留学名额这么难搞吗?信息通讯是重点科学,这领域的研究生还捞不到一个?”

李建昆不动声色问。

他想了解的并非表面答案,而是对方更深层次的出国欲望。

丁伦苦笑一声,“太正常了。重点什么呀,国外那边更喜欢基础科学的学生。”

那倒是。

近年来,类似CUSPEA项目和CUSBEA项目搞得十分火热,前者叫“中美物理学联合招生”项目,后者叫“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”项目。

究其原因,是1979年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授李政道,应邀来华授课,在中科大讲学期间,招考了4名研究生去哥大攻读博士学位,同年期末考试中,全班32人,4人在“电动力学”考试中考得第一、二、四、五名;在“量子力学”中都得到最高的A+成绩;在“统计力学”中都得到A或A+。震动了全美大学。

此后我国基础科学的高材生,格外受漂亮国的大学青睐。

这些学生过去,漂亮国会主动提供奖学金。

而我们的公派留学,虽然说每年都有几千人,但平摊到全国的大学,包括一些机关单位,说实话名额还是太少。

无他,国家太穷,外汇奇缺。

1978年首批飞往漂亮国的52名留学生,这么多人拢共居然只带了50美元,被领队揣在兜里。

更多人想出国留学,只能像李建昆曾在燕园的一名系友海闻一样,他由于没拿到公费留学的名额,只能考虑自费。单是能筹到钱还不行,他去图书馆翻找了许多资料,挨个摘抄下漂亮国大学的地址,一封封信寄过去,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,最后他被加州州立大学接收录取,成为改开后北大自费出国第一人。

多年后,海闻会归国,与他的下铺兄弟易纲,还有个传奇人物林毅夫,共同创办“国家发展研究院”。

李建昆循序渐进说:“在我看来,你已经是无线电通讯领域的顶级专家,能搞成这个项目的人,全球应该都不多,一定要去留学?”

丁伦连连摆手,“别这么说,没那么夸张,能学的东西还有很多。再说这项目不是我一个人弄的,其实…本来是导师布置的一道课题,给我们普及了BP机这项国外的发明,让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工作原理。

“我当时立马意识到,这项发明意义重大,可能改变人们的交互方式,我国又还没有。于是和小组的另三位同学一起讨论,决定把这个课题放大

最新小说: 二婚嫁给顶级豪门太子爷 小祖宗退婚后,禁欲大佬急疯了 通天法师 仙官有令 半妆江山半为君 绝世唐门之龙熊斗罗 最穷英超球星,全网求坑钱 开局穿越荒野,我御兽求生 我家恋爱选项不对劲 火影之无限自杀